多边主义是双方最大的契合点——刘志明大使谈中法关系(下)

       今年是中国与法国建立外交关系55周年,3月24日习近平主席访问法国,拉开了中法关系的新篇章。吴建民公益基金会《大使面对面》第三期有幸对话中国前驻黎巴嫩大使、前驻法国公使刘志明。这位深耕法国多年的大使先生亲切热情,侃侃而谈,金句迭出,为我们带来了关于中法关系的深入而独到的视角。以下是本期采访下篇:


Q: 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多次引用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的一句名言来描述对中法关系的展望:“爱不是互相凝望,而是朝同一个方向看去。”(S’aimer, ce n'est pas se regarder l'un l'autre, c'est regarder ensemble dans la même direction.) 您觉得未来中法两国在哪些方面最能够着眼契合点,进一步深化合作、同向而行,让中法关系更加紧密、更加持久、更加特殊呢?


刘大使:

        法国有相当的经济、科技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有许多长项。中法双方怎么找到契合点,在新形势下更好的发展中法关系?我觉得最重要是要与时俱进,在以下三个方面多下些气力:

         政治上,中法两国在反对单边主义、维护多边主义这个关键问题上有很多共同点。 法国跟我们一样,主张维护多边体系,主张维护联合国的作用,主张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这是两国关系中最大的契合点。双方要努力找到办法,共同更好地维护多边主义。法国维护大国地位的最主要抓手是欧盟一体化,而中国始终支持欧洲一体化。我觉得我们可以更好地审视度势, 通过支持欧盟一体化,推动欧盟一体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走一条跟美国不一样的路。对中国来说,在国际事务中最好的抓手是什么?是习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带一路倡议。中法双方要使一带一路和欧盟的一体化更好地相衔接,找到最大公约数,同心协力维护多边主义,维护国际体制,同时对它进行必要的改革。但中欧双方处境不太一样,欧盟毕竟是富国联盟,尤其是在涉及到世贸组织规则改革和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方面,中法之间就可能不大容易找到共同语言。 但是难也要争取,争取欧盟更多地站在维护多边主义的立场上,这是我们一个重要的课题。

         经济上,法国在航空航天、核电、电力、汽车、农副产品加工、清洁城市、医药等领域有很多长项,中法两国在经贸领域有很大的互补性。现在法国对华贸易的一大问题是逆差大。全国人大刚刚通过了新的《外商投资法》,这对促进中法经贸关系是一大利好,希望法国人能够抓住这个契机,加大对华投资和出口。 我也希望法国能够更加积极地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与中国加强合作。我觉得中法加强经贸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出路是第三方合作。中法英三方将合作建造英国的欣克利角核电站。这将是中法进行三方合作的一次有益的尝试。法国在非洲有很强的传统影响,我认为,中法如果能够更多地在非洲进行三方合作,可以大大地促进中法之间的双边合作,并且为我们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创造更好的条件。

       与此同时,中法两国要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加强沟通,求同存异。 中法关系始终走在中国和西方国家关系的前列,但并不是没有经历过跌宕起伏,中法关系甚至有几次曾经跌到谷底。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法国几次向台湾出售武器,萨科齐总统执意会见达赖,以及一些藏独分子在巴黎阻挠、破坏我们的奥运圣火传递。甚至到了2018年,法国还呼应美国,象征性派了一艘军舰到我们南海搞所谓的航行自由巡航。 这些行为都严重影响中法关系,很伤中国人的感情。别的国家这样做,中国人也许觉得还正常,但法国人为什么也这样做呢?这就是所谓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吧。法国在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恐怕要更加谨慎地行事。两国由于历史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等不同,在意识形态领域也有很大的分歧。怎样摆脱冷战思维,摆脱意识形态束缚,是发展中法关系的另外一大课题。

        我在法国待了多年,感到法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态度始终比较消极,负面报道始终多于正面报道,即使是报道正面的内容也常加以负面的解释,影响了很多不了解情况的法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间交流仍然是我们需要重点做的事情。这方面就特别需要像吴建民基金会这样的组织来做工作。我特别欣赏吴建民基金会组织的法国青年访华这个项目。你别看每年只有十个法国年轻人来华访问,但他们都是经过由拉法兰前总理等法方政要和专家严格遴选的优秀青年学子。在两个礼拜的时间里,这些年轻人到中国各地访问,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这些人中有的人访华以后表示,中国行完全改变了我对中国的看法。长此以往,必有所成。中国现在每年到法国旅游的中国人是230万,实际上这些国人也可以以他们的行动告诉法国人,中国和中国人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此外,我觉得中国需要培养大批懂国情、会交流的人才,向法国人讲好中国的故事,潜移默化地改变法国媒体多年来所塑造的对中国不利的认知。


Q: 您的外交生涯大部分是在欧洲度过的,三次在法国任职,两次在比利时任职。在欧洲的十余年中,您三次与中国前驻法大使吴建民产生交集。吴大使在推动中法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有哪些方面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刘大使:

         吴大使是在1998年到2003年期间担任驻法国大使的。在此期间,我与他有两次交集。第一次是1998-1999年,我在驻法使馆当参赞。第二次是从20026月起,我被从驻欧盟使团调到驻法国使馆担任二把手,一直到吴大使20037月离任。我认为可以说,在吴大使任驻法大使期间,中法关系达到了某种高潮。而且我认为,吴大使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前面讲到法国在发展对华关系方面有十多个第一次,其中好几个第一次都是在吴大使任期内发生的。比如2002年在巴黎开设中国文化中心,20034月拉法兰总理在非典期间坚持访华,20036月胡锦涛主席应八国集团轮值主席希拉克总统的邀请第一次出席“8+5”首脑会晤,以及中国在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等等。文化年是200310月开幕的,而吴大使是7月离任的。显而易见,文化年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都是在吴大使任内完成的。我见证了他是如何为做好所有这些工作而呕心沥血的。如果说成立文化中心和举办文化年大大拉近了两国人民文化和情感上的距离,那么两国共同反对美国入侵伊拉克和胡主席参加“8+5”首脑会晤,则大大地拉近了两国在政治上的距离。

        吴大使的开拓精神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两国关系的高低起伏,起决定性作用的当然是国家利益和国家领导人的政治意愿。但如果一位大使能够顺势而为,有所作为,就可以在推动两国关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吴大使在推动两国关系方面表现出了很强的开拓精神。只要他认定做某事符合国家的根本和长远利益,他就会契而不舍地为此努力再努力,即使有困难和阻力也在所不惜。比如在巴黎开办中国文化中心这件事情上,国内一开始是有些保留意见的。一些同志担心我们在巴黎开了文化中心,本着对等原则,法国也要在北京开法国文化中心。这样法国就可能利用文化中心这个平台来对我们进行渗透。这不是没有道理。但是按照今天的看法,我们应当有文化自信。吴大使就表现出了强烈的文化自信。他一再陈情,坚持建议国内考虑在巴黎开办文化中心。在胡主席第一次出席“8+5”首脑会晤的问题上也是这样。过去的某种传统观念认为,八国集团是富国俱乐部,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请我们参加也不去。但是吴大使认为,与八国集团进行对话,有利于喊出中国的声音,扩大中国的影响,体现我们的开放精神 而且,中法双方在反对美国当年3月入侵伊拉克的问题上观点一致,政治关系很好,作为八国集团轮值主席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强烈希望中国元首能够出席于6月份举行的“8+5”首脑会晤,胡主席如能出席对话会议,将是对坚持与美国拉开距离的希拉克和法国政治上的一种有力支持。吴大使顺势而为,做了很多的工作,使胡主席出席与八国集团对话的活动取得了了圆满成功。实践证明这两件事情的效果都是好的。文化中心开辟了我们在西方世界的第一个宣传阵地,而“8+5”首脑会晤实际上成为了现在20国集团的一个雏形。

        吴大使另一重要长处,是他的大局意识,是他能够从国家利益和世界的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和做工作。在中法共同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动武这个问题上,我经常陪着吴大使会见当时的法国总统外事顾问、后来的驻华大使顾山,亲眼看到他如何从世界大局(多极还是单极)出发,在两国间穿针引线,传递信息,做了大量的工作。与此同时,吴大使还积极开展法国各方面人士的工作,与经济界、文化教育界、军方等方方面面广为联系。吴大使风度翩翩,知识面宽,外语流畅,善于表达,这些当然都是他做好工作的有利条件。但他履历丰富,先后在联合国纽约总部、驻欧盟使团、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工作,视野比较宽,常能登高望远,广征博引,讲出一些对全局性问题有深度的看法,也是他格外受法国各界人士的尊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吴大使勤奋的学习精神也令我十分钦佩。吴大使有一个特点,身上始终带着一个记事本。无论是什么场合,无论是会见内宾还是外宾,只要对方讲到重要的观点、情况和数据他都会随时记录下来。所以,他在讲话中能把各种事件的时间、地点、情况和数据信口拈来,头头是道。这固然是因为他能博闻强记,但这更是他平时一点一滴积累的结果。吴大使的中外文水平都让我十分的佩服。我也曾在外交部翻译室法文处工作过,也曾给一些领导人们做过翻译。在我听来,吴大使的法文遣词造句是很考究的。我第一次和吴大使在一起工作是1989年在欧盟使团。那时候我们国家的国际形势十分严峻,对外开展工作的难度很大。有句话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吴大使当时担任驻比利时使馆兼驻欧盟使团的临时代办。他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想方设法走出去,进行各类演讲,回答问题,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解疑释惑。比利时是双语国家,欧盟的语言也很多。每次讲话前他都会问:我们今天是讲英文还是讲法文?对方说讲法文,他就讲法文;对方说讲英文,他就讲英文,从来都是滔滔不绝,不拿一张纸。这种本事是从哪来的?当然,应该说,组织上给了吴大使学习和提高政策和语言水平的机会,但许多人也曾有过同样的机会,却远远达不到吴大使的水平。应该说,天才出于勤奋。吴大使的政策水平、中外文水平,首先是他多年间勤奋学习的结果。

        吴大使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对国家的忠诚和他的敬业精神。根据我几次与他一起工作时的观察,吴大使除了锻炼身体以外,没有任何爱好。他在使馆也从来不搞家长里短、你争我斗那一套庸俗的东西。他的全部精力和心思都在工作上。吴大使在法国任职那几年,做成了好几件有历史意义的开创性的工作。除了完成我前面提到的几个第一次(如筹备文化年等)以外,当时使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申办上海国际博览会。申办2010年在上海举办世博会,是我国成功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准备采取的又一项重大对外开放举措,中央非常重视。而国际展览局总部在巴黎,各国驻国际展览局的代表也多为驻法国的高级外交官,是他们对由谁主办2010年的世博会拥有最后的发言权。因此,中央领导同志明确宣布,驻法使馆是申办世博会的前线指挥部。当时,申办世博会曾长期是驻法使馆的头号政治任务,非常艰巨。吴大使每天都非常忙碌,上班的时间常是以分钟来计算的,活动一场接一场。说实在话,那几年,全馆上下也都跟着他经常忙得晕头转向。但至到今天,当年常驻法国使馆的老伙计们在聚会时还都十分怀念那段时光,觉得虽然大家都十分忙碌和辛苦,但所有人都觉得当时过得充实而愉快。中国驻法国使馆是一个大馆,当时有150多个编制。这么多人,大家都能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劲往一处使,关键是因为使馆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这个带头人忘我地拼命工作,忠诚于国家,爱岗敬业,大家还能有什么怨言?我深深地感到,今天,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了,也就越来越需要大批象吴大使那样的优秀外交官了。


Q: 在采访的最后,能与我们谈谈,在您近四十年的外交生涯中,哪件事最令您难忘吗?

刘大使:

        200310月份中国开始在法国举办文化年,我经历了文化年的全过程。搞了几十年的外交,要说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毫无疑问,是中国文化年期间2004124号的香街游行和铁塔映红,(为庆祝中国文化年和欢迎胡锦涛主席访法,法方用灯光让埃菲尔铁塔披上了中国国旗的颜色,并持续一周)。当天,我们的7000多华人(多数是旅居法国的华人华侨)身着民族服装,在中国音乐声中,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举行了盛装游行。游行结束以后,我握着游行总导演(北京市旅游局李继成同志)的手说,辛苦你了! 李导演泪流满面,我也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大家想一想,法国居然让这么多的华人在香榭丽舍大街游行,就好比我们让一个西方大国的居民在长安街上天安门前游行一样,这是多么地不容易。这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以后也恐怕不会再有了。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国驻法国代表机构中的一员,我真的非常激动和自豪。


640.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