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库格”的新智库助力国家软实力提升——专访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王荣华(下)

 

        2019年3月30日,由吴建民公益基金会和上海双平慈善基金会合作举办的“新时代中国软实力建设与企业公共外交”座谈会在上海召开。吴建民公益基金会高级顾问、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王荣华在会上作了精彩的引导发言。吴建民公益基金会在会前对王荣华副主席进行了专访。

       采访原定半小时完成,但王主席的热情与耐心感染了我们,谈话长达两小时才结束。在专访中,王主席就自己在“大智库”与实体智库的工作经历、中国与欧美顶尖智库差距、公共外交教育等问题侃侃而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内容丰富的思想课。以下是专访内容下篇:


06.jpeg

王荣华副主席在“新时代中国软实力建设与企业公共外交”座谈会上作总结发言


中国智库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库”多“智”少


吴建民公益基金会:

        您曾说过:“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会影响到硬实力的走向……历史已经多次证明,只有硬力量而缺乏软力量的大国崛起是不可持续的,甚至会走到历史的反面。 ”目前我国智库数量庞大,但根据《全球智库报告2018》,尚无本土智库入围榜单30名以内。您觉得我们与欧美顶尖智库差距在哪里?


王荣华主席:

        现在中国智库发展很快,可以说“智库的春天”或者“智库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中央很重视智库工作,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许多报纸也有智库专栏。


        中国智库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库”多“智”少。近年来大量智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智库数量第二大国。我们现在是智库大国,却还称不上智库强国。我们的短板是缺少高质量、高水平的智库,尤其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尖智库。


       当前智库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注重智库的内涵发展, 更好地服务于决策需要,要防止三种不良倾向:


  一防变成“神学院”。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社会主义是我们的价值取向。但我们不能陷入教条主义,不能变成单纯的政策解释工具和他人意见的传声筒;


  二防成为“翰林院”。我们不能让智库变成“奉命研究、奉命办院” ,唯领导意图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我们要紧紧围绕发展大局、社会经济重要问题,进行独立选题,独立研究。正如上海市原市委书记、市长汪道涵所说:“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少谈。”当然,独立性不等于对立性;


  三防变成“养老院”。我们不能把智库变成年龄大的干部的“安置所”。但另一方面,智库也需要长期的学术积累。学术不吃青春饭,所以确实也要按照学术研究的规律,让学者的学术生命有一定的延长。 


        你提到宾夕法尼亚大学麦甘教授(James G. McGann)组织开展的《全球智库报告》项目,这份报告从2007年开始每年一期,到现在已经12年。中国有七八家智库入选《全球智库报告》百强,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比较大。上海社科院是第一个与这一项目建立交流合作机制的国内机构,合作的重点是借鉴这一评价方法,建立中国特色的智库评估体系和指标。有两种声音,一种把这个排名看得很重,认为是国际权威;另一种认为这个榜单没有科学性。我们分析了这份报告的长处和不足。它采取主观评价的办法,通过邮件方式发放问卷,总共采集36个指标的数据,从智库提名、同行推荐、专家审阅等三个阶段优化评价。这个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也存在主观评价的问题。一些中国智库虽然有比较强的综合实力,但国际影响力不大,缺少外文报告,也是导致排名不高的原因之一。 


         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立足中国国情,借鉴麦甘等人的方法,在国内首创并专门研制了中国智库的评价指标体系,简称“4+1”模式,即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以及智库成长能力。我们说“水涨船高”,“根深叶茂”,智库的“水”和“根”就是其学术水平,否则智库走不远,也提升不了高度。我们修改了麦甘教授的评价指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其原有评价的超越,目标是建立中国的智库评价指标和评估体系。迄今为止上海社科院已经出了六本《中国智库报告》,在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一开始上海社科院自身也参与排名评比,后来出于客观公正的考虑,就退出了评比。 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个评估起到对智库发展的正面导向作用。譬如我们在“智库成长能力”这方面设立了“活跃智库”的指标。有的智库几年都不活动,成了“僵尸智库”,我们通过活跃度指标的考察就起到了导向作用,对新型特色智库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智库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三个“跟不上”和三个“不适应”

王荣华主席:

        现在智库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表现为三个“跟不上”和三个“不适应”。


        三个“跟不上”:

        一是智库发展视野跟不上。我们归纳总结性的研究多,政策阐述性的研究多,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研究少;

        二是智库发展能力跟不上。我们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多,抢夺课题和话语权的多,深度和专业性研究少;

        三是智库发展认知跟不上。智库现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机构贴牌、翻牌后都变成了智库。 使用方对智库提供的咨询意见和方案也有存在束之高阁的情况,有些地方主管部门还不是很重视,或者说不信任智库,对研究人员造成较大的压力。


        三个“不适应”:

        一是智库评价体系不适应。真正完善合理的中国智库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二是智库管理方式不适应。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缓慢,尚未找到真正适合智库的管理方法;

        三是智库传播方式不适应。对瞬息万变的国内外环境来不及作出反应,难以开展深入分析,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


        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要发挥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领、社会服务,包括公共外交的功能。我们提出智库的问题是“库”多“智”少,就是要防止智库变成出产垃圾报告的造纸厂,成为“纸库”;也要防止智库为了商业利益,丧失公信力,为特殊利益集团发声,而成为敛财的“金库”。有的智库为一些单位信用等级排名,明明应该给某机构评C级,甚至不及格,但是最后却能评到B级甚至A级,完全违背了智库应有的操守。我们说国有国格,人有人格,“库”也有“库格”。智库的独立思考与坚守就是其“库格”,也就是健康的智库文化。只有建立了这一广泛共识,才能使智库拥有公信力,智库才有存在的价值。


开展公共外交教育要重视理念和做法

王荣华主席:

        我们这次会议的一大主题是“公共外交”。谈到公共外交,我觉得我们不能忘记两个人,一位是赵启正,另一位是吴建民。他们是国内公共外交领域的先辈、前驱和开拓者,是中国第一代明确提出“公共外交”的人,有多年的身体力行,也有著书立说,赵主任和吴大使还合著过一本《正见民声》。


        吴大使曾给母校(南京市田家炳高级中学)题字“爱祖国,爱人类”。爱祖国,是我们朴素的感情,每个人都有共鸣。但是要做到爱人类就不那么容易,这需要大爱之心。它是一种宽广博大的爱,是一种施与众人、不求回报的爱。这种爱不掺杂个人、团体等私人的感情,代表着人类精神上共同的意志。这件事做起来很难,但这是作为一个大国公民应该有的胸襟、胸怀和事业。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超越了国家、地域、民族、种族的对人类共同利益的关心。我们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要做好“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最难的可能是民心相通。党提出要培养青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今的时代是一个追求和平发展的时代,共同合作、共赢共享就是和平发展,这里面最主要的是文化沟通。 吴大使讲过,不仅要从中国看世界,还要从世界看中国。从世界的眼光来审视中国的发展,我认为是一个更高的层次。吴大使多年前也提出要警惕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今天我们的社会上有一种戾气,存在“喷子”现象。我认为是不是应该提倡遇事好好商量,应该理性平和地来讨论问题,正如吴大使倡导的那样,要做“谦虚、理性、淡定”的大国公民。          

        

         公共外交教育,我觉得要从学生和青年抓起。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对全球问题能够独自处理,必须要和其他国家进行合作。中国在崛起过程中,青年一代一定要学会同世界沟通协商,消除他人的疑虑和误解,把世界的多样性与各国发展的差异性转化成为合作的活力和动力。现在我们国家每年有一亿四千万以上的出境旅游人次,很大一部分是青年利用假期出境,产生巨量的影响。他人对一个国家的印象往往来自于这个国家的公民,每个人都代表了国家形象。所以我们要宣传公共外交理念,让大家树立一种文化自觉。我举个例子,上海城市交响乐团受佛罗伦萨市政府之邀,参加了在意大利普拉托市举办的自闭症慈善音乐会。演出结束后,乐团在罗马机场准备乘坐飞机回国。没想到飞机突然延误,乘客们都烦躁不安。这时候乐团94岁的指挥家曹鹏老先生当场指挥乐团成员用随身乐器演奏交响乐《我的祖国》。现场演奏一下子把大家吸引过来,安静地倾听,恢复了平静。特别是在外的华人华侨,听到以后热泪盈眶。这就是一个带有公共教育意义的正能量的例子。教育先行,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就是国民素质的提高。

        

        我们要在青年当中开展公共外交方面的教育工作和活动。比如说外交学院开展的“模拟联合国大会”活动就很好,活动的优胜者有机会参加吴建民公益基金会的“走进联合国”日内瓦联合国总部访学活动。非政府组织承担着“二轨外交”的功能,可以发挥这方面的作用。所以我觉得像吴建民公益基金会,像我们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这样的诸多NGO组织,在培养青年公共外交意识、提升青年对外交往能力方面确实可以有所作为。我现在担任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很希望有关公共外交的内容能够编入教材,促进青少年学生公共外交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使得这个目标不是停留在一句口号,而是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实现我们共同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