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民大使奖--“走进联合国”国际青年交流计划 获奖征文(一)


编者注:这是征文中比较全面陈述吴大使教学理念、风格和人格对其学业影响的征文,虽然没有吴大使直接的“情缘”,但吴大使的影响既有课程的,也有案例的,还有观念的指导,甚至在英法双语的学习上,该生都以吴大使为效法的榜样,说明用心体会吴大使的教诲,并作为人生坐标而付诸实践,其“情”可嘉,其“思”可勉。

 

 

我与吴大使的“情缘”

杜泽东

 

2016年3月30日是吴建民大使77岁的生日。那一天也是我离吴大使最近的一次——曾担任外交学院院长的他重返学校,为到场的师生进行了一次精彩的讲座。讲座的主题是“准确认识今天的世界”。吴大使博古通今,娓娓道来,从以开放的姿态认识世界现实、在世界潮流中把握时代主题和准确定位中国外交战略三个方面为我们分享他对世界、对中国、对外交的独到见解。那时的我考入外交学院已是第二年,虽自觉怀有一腔对外交事业的热血,却年少懵懂,一无所知。正是吴建民大使的演讲为我揭开了外交工作的神秘面纱,让我彻底“迷上”、“爱上”了这一崇高的职业。吴大使本人一定不会知道,那短短两个小时的分享彻底改变了我随后的学习与生活轨迹。对我而言,吴建民大使不仅仅是卓越的外交家、杰出的教育家,更是我追逐外交梦想旅途中的引路人,是照亮我一生的榜样。

在外交学院上过课的同学们都知道,学校里的师生更喜欢亲切地称呼吴建民大使为“吴院长”,一是因为他对外宣讲、接受采访时选择使用该称呼,为学院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与推广作用;二是因为他在任五年内,为学院的建设与发展鞠躬尽瘁,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秦亚青院长曾总结吴建民大使的三大贡献为“开设外交学院论坛”、“开创交流学课程”和“开启外交案例教学模式”。[1]这三大方面的贡献都曾直接或间接地惠及我自身。

2014年9月4日,我的大学生涯伊始之际,学院官网推出“名师讲堂”系列讲座,旨在通过邀请知名学者为学生开课,促进师生之间更好的交流。讲座第一期的主讲人就是秦亚青教授。从此以后,每月一期的名师讲堂我少有落下。同年年底,学院又推出“外交一线”系列论坛,通过定期邀请在一线奋斗的外交官讲述亲身经历,培养同学们对外交工作的兴趣与热情。频繁的讲座、论坛、交流会与分享会是对由吴建民大使发起设立的“外交学院论坛”的继承、发展与补充。吴大使曾表示,“优秀的外交官是通才,而不是专才,是杂家,懂的世界很广”。通过参加上述论坛,我接触到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思想,跟随老大使的记忆回顾新中国坎坷的外交历程,体会了外交部高翻在重大外事场合下的紧张,领略了贸易纠纷下双边与多边谈判任务的严峻……除此之外,我还能在学院各类讲座中接触一定的物理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知识。外交学院虽小,却在吴大使的指挥下向更为广阔的天地敞开怀抱。吴大使曾亲自邀请各行各业的大师为学生讲座,由此开创了培养“全能外交官”的良好先河。

吴大使在任内推动开设了多门课程,其中就有我在大二下学期选修的《当代中国领事》一课。授课老师开讲之初就向我们强调,这门课是吴大使特别支持设立的。同期搭建起来的还有交流学相关的课程体系,重视培养“未来外交官”在人际交往与沟通中的技巧与能力。我虽没能有幸选上交流学的课程,但在专业学习中处处感受到老师对交流这门艺术的强调——不断鼓励我们参加演讲与辩论比赛,训练如何更好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如何在沟通中有理有据地捍卫自身立场,又不失风度地弱化矛盾。而这一切都要感谢吴大使自身数十年外交实践经验的总结。吴大使花费毕生心血,在世界舞台上传播中国的友好之声。也只有在联合国等多边外交领域饱经风雨的他,才能真正意识到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对于提升国家形象,争取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吴建民大使还主张将外交案例带入课堂,通过模拟情景的方式增强代入感,激发同学们思考解决实际外交问题的策略。在其思想的影响下,许多课程都基于外交实例展开设计。在大二上学期辅修外交学时,我曾在《国际危机管理》一课上与同班同学讨论古巴导弹危机的其他可能解决方案。那时的自己只觉得历史重演“好玩”,现在才意识到,通过了解实际案例,我们能更好地体会危急关头决策的难中之难,理解每一个可能行为导致的后果,在冷静的独立思考中锻炼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如今,外交学院的每一名学子都或多或少地成长于吴建民大使的遗风之下。吴大使对年青一代教育的功绩在学院师生自发组织的悼念集会上得以缅怀,同时也将被外院人永远传颂下去。

如果说我的大学前两年是被动接受吴大使影响,那么在聆听讲座后的两年里,我开始主动探寻并追随吴大使的脚步,努力向他看齐。

吴建民大使在讲座中提到最多的,就是要正确地看待世界大势,把握国际环境。他从郑和下西洋讲到邓小平访问日本,用多个生动的例子向我们展示开放,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性。以开放的姿态积极了解外部情况,也是吴大使在外交生涯中身体力行的严格准则。1995年,吴建民大使调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特命全权大使。在吴大使到任前夕,中国在人权理事会正遭受严重威胁,反华提案很有可能将被通过。于是,到任第四天,他就主动走出使团,结识各国驻人权理事会的使节,了解他们的立场与态度,并进一步分析中国在人权理事会所处的地位与国际环境,在确认应对方针后努力争取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或其他国家对于中国的支持。[2]原驻德国大使卢秋田在回忆时提到,吴建民大使“善于学习”,“不惮老之将至”[3],永远紧跟潮流形势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联合国原副秘书长沙祖康大使盛赞吴建民大使对外交调研的重视与其开展调研的能力。[4]这几个例子都充分体现了吴大使对于主动了解新形势,准确把握新情况的重视。在此影响下,我也开始寻找机会更新并拓宽自己的视界。在大三下学期,我以公派交换生的身份前往英国肯特大学学习。在那里我修读了比较政治学,英语语言技巧与法语。在比较政治学课上,我主要学习了西方主要国家的政治体制,并且着重了解世界各地学生对于中国政治制度的看法。许多外国同学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几十年前,不了解现状,便对我国选择的发展道路妄加评论,这是不可接受的。此外,我保持着英语与法语的双语学习,既想要提高自己“交流工具”的熟练程度,也想试着用母语文化视角解读现实问题。熟练掌握两门语言也是我在一定程度上向吴建民大使学习的努力。交换期间,我还参加了伦敦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模拟联合国活动给我最大的启示,便是在多边外交场合,一个优秀的外交官应当要做到“知己知彼”。如果无法准确认识到其他国家的现状,就难以推断其协商谈判的筹码与底线,也就不利于促成国际合作或和解。此外,我还前往美国交换留学,在韩国参加亚洲辩论锦标赛等,都是试图更加全面地把握世界态势,寻找并总结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异同。

吴建民大使在我眼中是勇敢而睿智的翩翩君子。他在讲座中一再强调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我们要认清中国外交的原则是“结伴不结盟”。吴大使一生为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捍卫我国利益而奔波,不惧面对批评与质疑的声音,于行过之处留下一个个美好的佳话。在多边外交领域,蛮横无理的人是无法得到多数人支持的。吴大使屡次指出,外交上的“软”要比“硬”更难,后者不过像是孩童闹矛盾,“你打我一下我踢你一脚,三岁小孩也会”[5]。事实上,外交官在和平时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交朋友”。驻外使节间的良好关系能促进国际性合作或国际活动的开展。朋友越多,在国际上就越不会处于孤立无援的位置。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残酷的洗礼后,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人民渴求的时代强音。而吴建民大使正是高举和平发展旗帜人物的最佳代表。我受到吴大使精神的激励,报考并通过了外交部的遴选考试,立志于在一线岗位上亲临外交风云,以吴建民大使为榜样,争做一名温文尔雅,坚守和平而非鼓吹冲突的合格外交官。

本次国际青年交流计划,为我朝吴建民大使的方向不懈奋斗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日内瓦是众多国际组织所在地,各国代表在此交换见解,商讨议题。对于我这样的青年学子来说,这是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绝佳窗口。同时,我还有机会能够与各国代表面对面交流。吴建民大使的闪光点在每一位外交官身上势必都有所体现。通过感受吴建民大使精神在实践中的体现,吴大使又得以重新“活”在我面前,生动地展示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应当具备的特质与素养,进一步引导我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作者介绍

 

杜泽东

 

外交学院英语专业(辅修外交学专业)

2015-2016连续两年获得校一等奖学金;

2017年获国家奖学金,蒋震海外社会实践奖学金;

2017年获首都大学中职院校“先锋杯”优秀基层团干部

2017.01-2017.04公派前往英国肯特大学交换学习

2017.08-2017.12公派前往美国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院学习英语高翻

主要荣誉:

第8届(2016)北京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获冠军;

第21届中国日报社“21世纪可口可乐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北京市决赛,获一等奖;

第21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全国总决赛,获亚军;

2016中国辩论公开赛,获季军与最佳辩手;

2016亚洲辩论协会锦标赛,获四分之一决赛选手奖与最佳辩手;

2016“外研社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获二等奖;

2017伦敦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获荣誉主席奖;

2018北京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吴建民大使奖。

 



[1] 施燕华,吴建胜编,《难忘吴大使——追忆吴建民》,人民出版社,第106-108页。

[2] 王凡著,《吴建民传》,世界知识出版社,第287-290页。

[3] 施燕华,吴建胜编,《难忘吴大使——追忆吴建民》,人民出版社,第36页。

[4] 施燕华,吴建胜编,《难忘吴大使——追忆吴建民》,人民出版社,第43页。

[5] 吴建民,《准确认识今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