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对话需要“中国深度、世界广度、人文高度”——卢秋田大使谈中国对外交流(卢大使专访中篇)


        中国前驻德国首任大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前会长卢秋田出生于浙江绍兴,成长在黄浦江边,工作在莱茵河畔,在欧洲共二十八年。他的外交生涯从风车之国到千堡之境,从莱茵河口到多瑙河畔,最后回归到国内,纵横半个世纪,极富传奇励志色彩。第二期《吴建民公益基金会·大使面对面》采访有幸专访了卢秋田大使。在上篇《从黄浦江到莱茵河——卢秋田大使谈中德、中欧外交生涯思考》中,卢大使畅谈了他对于当前欧洲、欧盟、中欧关系的看法,对于德国、中德关系、德国人特质的思考。本文为专访中篇,在这一部分,卢大使与我们分享了对荷兰、卢森堡这两个他深入工作过的国家的印象,以及对于对外交流的见解。本次专访下篇《仰望星空,勤于思考——卢秋田大使谈哲学对外交工作的影响》将于本公众号下周发布推送。

     

对荷兰、对卢森堡的印象

        卢大使曾3次被派往中国驻荷兰大使馆,在这个“风车王国”工作了14年,后来也不时去荷兰访问。荷兰虽小,也曾经是风骚一时的海洋强国、超级大国。《大国崛起》纪录片专门用一集的篇幅讲了荷兰的小国大业:“在欧洲西北部,有一个和英国隔海相望的国家,它的面积只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半北京,它的名字叫做荷兰。在八百年以前,这里是一片没有人烟,只有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从12世纪到14世纪,才逐步形成了人类可以居住的土地。直到今天,荷兰仍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位于海平面以下。如果没有一系列复杂的水利设施阻挡,荷兰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每天将被潮汐淹没两次。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一个到目前人口仅有1700多万的荷兰,曾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不得不令人深思。

        卢大使曾陪同一个中国农业代表团访问荷兰,当时一位中方农业专家问荷兰人:“请问你们荷兰农业是什么样的情况?能不能介绍介绍?你们的农业很发达,工业也很发达,请你们讲一讲。”荷兰人是这样讲的:“荷兰的农业里,粮食不是主要的,但是我们生产的粮食可以养活两个荷兰。荷兰的农业里,蔬菜不是主要的,但是半个欧洲的人都吃我们荷兰的蔬菜。荷兰的农业里,奶酪不是主要的,但是世界上的奶酪荷兰的销售量是最大的。荷兰的农业是世界冠军、全能冠军,农民富余,但是,我们荷兰的农业也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我们的工业,农业占我们国民经济比重不是很大。”这位荷兰人的介绍当时让大家吃了一惊。在卢大使驻荷兰的14年里,荷兰的农业确实发展得非常好。以其郁金香来说,30年多前荷兰郁金香每年能达到200亿美元的出口。在这片只有4万多平方公里、目前仅1700多万人、三分之一低于海平面的土地上,农业却发展得如此之好,令卢大使印象深刻。另一个让荷兰人自豪的是他们的水利事业。荷兰人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荷兰与海水做了八百年的斗争,上帝创造了世界,荷兰人创造了荷兰。

        荷兰还令人印象深的一点,是它的贸易立国。马克思称荷兰为“海上马车夫”,荷兰人则自称为“牧师和商人”的国度,其商业传统、贸易立国之强可见一斑。荷兰人除了荷兰语以外,一般都还会使用欧洲三门语言:英文、德文、法文。所以荷兰人的眼光、视野和贸易敏感性更强。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就诞生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荷兰国家虽小,也是世界贸易大国之一。在当时中国和欧洲的贸易结构中,荷兰有时排第二位,有时排第三,贸易量很大。

        在外交上,中荷关系曾经三上三下,从代办处升格为大使馆,从大使馆又降格为代办处,后来又升为大使馆。起起伏伏,十分特殊。现在中荷关系发展很好,对于“一带一路”倡议,荷兰也很热心。李克强总理10月到访荷兰时指出,中荷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两国政府进一步加强战略沟通和对话,全面深化和拓展各领域合作,共商应对当今世界的风险和挑战,携手同行,共创未来。中荷开放务实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在两国领导人引领下、两国人民和社会各界推动中迈上了新台阶


        卢大使曾担任驻卢森堡代办(参赞级临时馆长),后任中国单独派驻卢森堡大使后的第一任大使。对于卢森堡,卢大使觉得可以用三个字形容:小、富、美。

         卢森堡面积很。卢大使开玩笑说,有时我们会讲,在卢森堡踢足球不注意就踢到德国去了哦,踢歪了又提到法国去了哦。它位于法德之间,毗邻比利时,是很小一个国家。   

         卢森堡的第二大特色是。该国目前人均收入为10.6万美金,超过德国、比利时、法国,被联合国评为继瑞士之后最宜居的国家。其经济支柱有三。一是金融,作为欧洲的一个金融中心,近200家世界各大银行云集在这一蕞尔小国。二是钢铁,卢森堡是一个钢铁大国,我们国内几乎所有大的钢厂都与之合作,如鞍钢、武钢、首钢、宝钢等。三是广播电视业, RTL(卢森堡广播电视台)在欧洲影响力很大。在法国、德国都有它的广播站,甚至有些国家的政客往往通过卢森堡这个广播台来发表演说,因为它的收视率很高。

         卢森堡的第三大特色是。该国三分之二的国土被森林环绕,被称为欧洲的绿色心脏。放眼望去,它的山山水水,它连片的葡萄园,还有它的古堡,都美不胜收。     

          卢大使特别提到了卢森堡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1964年还在驻荷兰大使馆文化处工作的卢秋田,曾接卢森堡—中国友好协会主席阿道夫·弗朗克到使馆。弗朗克说:“我想要一些介绍中国的材料,例如《中国建设》《中国画报》等杂志。因为卢森堡还没跟中国建交,所以我只能到你们驻荷兰大使馆来取。” 交谈中得知,老人当时已经71岁,曾经是卢森堡共产党领导人之一,1959年应邀访华并参加了中国国庆10周年活动。卢秋田问,拿那么多中国宣传材料做什么用?他说:“我就是要让卢森堡政府和人民更多地了解新中国的情况,推动卢森堡同中国尽快建交。”后来,弗朗克动员家人将介绍中国的材料挨家挨户地给邻居和朋友送去,还用自己的退休金给外地友人邮寄材料。此外,他每年都会组织两三批卢森堡议员访问中国,为推动两国政界与人民的沟通呕心沥血。如按人口比例计算,弗朗克所在的卢中友协是世界上组织政府官员访华最多的协会之一。1972年中卢建交,既有国际局势大背景的影响,也与弗朗克这样的友华友人的多年努力分不开。后来,1986年,卢秋田出任中国驻卢森堡代办。弗朗克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兴奋,在他到任不久就邀请其去他家做客。他说:“你来卢森堡当代办,我太高兴了,可是我不愿称你为代办先生,想称你为兄弟好吗?”于是,两人在荷兰结下的缘分,在卢森堡又得以延续。卢秋田在卢森堡工作的4年里,几乎每周都与弗朗克见面一两次。弗朗克开了一家“中国艺术”书店,经常组织介绍“今日中国”的活动,且继续组织卢森堡各界朋友前往中国。据统计,卢森堡有1/3的政界人士在弗朗克的组织下访问过中国,不少当地人称他为“中国的友好使者”。弗朗克等卢森堡友好人士对中国的真诚友谊,给卢大使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


对外交流应具备:中国深度、世界广度、人文高度

        卢大使认为,现在要讲好中国故事,这很重要。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要发出更多的声音,让中国的发展可以被正确地了解。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要做好交流。交流是合作的前提,合作是交流的基础。交流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所以交流的人本身应该具备这三点:第一有中国的深度。第二有世界的广度。第三还必须要有人文的高度。

       “交流”重在交,这里面学问很深。第一是要让人家感到你有亲和力,要善于交往,善于交友。外交上说,多交朋友少树敌,正在于此。我们常说“交流沟通”,这里的“沟通”二字,则重在通。通是指,你讲的故事要让对方听得进、听得懂、记得住。沟通不在于时间长短、次数多少,而是重在效果。

        关于交流,卢大使认为有三个要点。第一点是以理服人,第二点是以情动人,第三点是了解对方的文化差异

        以理服人,是指说话者必须要把道理讲透、讲深,而不是用气势去压人。讲理的时候应该坚持实事求是,这样理才有说服力。吴建民大使曾经引用过卢大使的一个故事,说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访问上海,见到当时的徐匡迪市长时,表扬了三点:第一点,上海交通管理得井井有条;第二点,上海的空气非常新鲜;第三点,上海建了那么多居民楼,民生搞得非常好。但他没想到,徐匡迪市长是这样答复的:总理阁下,第一因为您是乘坐开道车的,所以并没有感受到上海的交通拥挤,其实上海的交通拥挤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依然存在;第二点,您住在浦东香格里拉酒店,面对黄浦江,空气当然好;第三点,您确实看到了我们有很多大楼,但我们还有很多民生项目正在做,还有做得不够的地方。施罗德总理当天晚上就和卢大使说,你们这个市长真正是关心人民的市长,他讲得多好。这就是实事求是产生的力量。所以一定要以理服人,实事求是。 既要讲成绩,又要讲困难。比如,既要讲东部,又要讲西部,把一个完整、真实的中国呈现出来,才能做到有说服力。这样讲话才有内容,别人才愿意听。

         交流不仅要以理服人,也要以情动人。曾有一位驻非洲国家大使,给驻在国总统送了件小礼物,是手上转动的保健球。礼物虽小,但是这位大使的话很有情感,打动了总统。他说:“总统阁下,我看到报纸和电视上,您每天是如此地繁忙。您可能抽不出专门的时间锻炼,但您的身体又非常得重要。我送您小小的保健球,您在看文件的时候,也可转动,活动活动身体。”不是礼物越大越能让人感动,而是重在里面有情,以情动人。

         对外交流还要注意与对方的思维和文化的差异,不了解文化差异可能会造成对牛弹琴的局面。有时候我们的一些表述代表了中国人的谦虚,但是外国人听起来却可能很反感。比如,有的中国学者上台演讲,说:“关于这个领域我不太熟悉,今天也没有很好地准备,我是抛砖引玉。”德国人、欧洲人听了,心想:“既不熟悉也没准备,你上来干什么?抛砖引玉,为什么你还没有开始讲就贬低自己呢?” 再比如,有的中方领导出来讲话,说:“今天在座的有那么多领导,有那么多重量级贵宾,我感到诚惶诚恐。”欧洲人听了感到挺奇怪的:“为什么有领导你就恐惧了呢?为什么嘉宾里要分重量级、轻量级的呢?”这些话我们经常在讲,但是不知道,听的人可能已经很反感了。包括有时中方宴请外宾,主人经常讲:“各位朋友,今天的菜不好,没什么菜,请大家多包涵。”外国人听了之后觉得:“你桌子上已经有那么多凉菜了,菜单里还有很多热菜,将近20道菜,说自己没有菜,不是很虚伪吗?再进一步讲,你自己觉得不好,为什么不把好的拿出来呢?”这些方面都是思维的差异,国人觉得似乎很正常的方面,但是外国人听得很反感。所以一定要了解文化和思维的差异,包括:东方文化的整体性,西方文化的个体性;东方文化的求同思维,西方文化的求异思维。要了解差异,尊重差异,才能更有针对性。在卢大使看来,从另一个维度来讲,以上这些都属于“世界的广度”。 而“中国的深度”,简言之就是,对自己的国情要了解、要熟悉。除了“中国的深度”、“世界的广度”,我们还需具备人文素养,这即是“人文的高度”。



        吴建民大使曾在《交流学讲章》中提到,有效的对外交流需要研究交流对象、以“诚”为本等等,与卢大使的一些思想不谋而合。事实上,如何与人沟通,为国家多交朋友、少树敌,讲好中国故事,也是卢大使和吴大使在多年的外交工作与交往中共同关注、互相探讨、观点相投的话题。正如卢大使所言,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才能使我们的话语更有说服力;而在对外交往中注意东西方文化和思维的差异,了解到西方人赞赏直率、尊重自我和个性的文化特质,才能在说话中有的放矢,以他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想法。让我们成为具有“中国深度、世界广度、人文高度”、能够与世界对话的新时代中国人,发出中国声音、传递中国力量。让世界因平等交流与文明沟通而深化理解,扩大合作,增添精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