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吴建民学习如何讲话



在我们这个时代,很少不讲话的,特别是领导干部,特别是面对外国朋友,就更要讲话,而且,要把话讲好,把意思讲清讲透,这就比较难。如果讲得让听的人心悦诚服,讲得大家使劲鼓掌,这就难乎其难。

吴建民是我国资深外交官,他的话讲得好,大家愿意听,这是公认的。那么,他讲的话是怎样吸引人的呢?他的讲话魅力何在呢?

众所周知,讲话的开篇要先声夺人,才能引人入胜,吴建民讲话的开篇就极其富有特色。

1998年,吴建民担任驻法国大使,法国人邀请他去演讲。要知道,在西方人的视角中,法国人以天生的人权斗士自居,不喜欢听套话,如果不在思想上与法国人正面交锋,就很难得到法国人的认同,收获法国人的掌声,甚至表面的礼貌掌声也难得有。

那时候,在吴建民讲话之前,法国人习惯了中国人这样的开场白:在春光明媚的时候,我们来到美丽的巴黎,法国人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都是一个套路和模式,因此,法国人一直认为中国人讲话呆板,千篇一律。

吴建民讲话是这样开场的:诸位,本人在欧洲前后生活了八九年,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如果有人跑过来对你说,这个楼明天就要坍塌,你们一定认为这个人疯了!但是如果有人讲同样荒唐的有关中国的话,那他不仅不会被当成疯子,而且还会把他当成中国问题的专家。

    吴建民开场白直面法国人关心的问题——中国会不会崩溃?这是一个很大很难三言两语说清的问题,吴建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预言大楼倒塌的人是疯子预言中国崩溃的人却可以当中国问题专家等同对比,其辛辣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新颖别致的开场讲话让法国人眼睛一亮。

假若说吴建民讲话开场白犹如相声一样的藏包袱,获得台下听众的会心一笑,那接下来便是揭开包袱,亮出谜底:我天天看你们的报纸,天天听你们的广播,你们是怎么说中国的?一、中国政府要垮台了;二、经济不行了;三、改革完蛋了;四、内战即将爆发。这不是吴某人的危言耸听,而是很多所谓国际问题专家、中国问题专家的言论。讲这些话的人哪儿去啦?有一个出来作过自我批评吗?

台下的法国人笑得更欢了,因为他们就生活在这些所谓国际问题专家、中国问题专家营造的氛围当中,相信这些专家们断言的中国政府要垮台了,但吴建民没有义正词严的辩护,更没有声嘶力竭的反击,而是用生活的常识来做比喻,预言大楼倒塌的人是疯子,预言中国政府垮台的人却可以当中国问题专家,这种辛辣鲜明的对比和反差,是现实生活的笑话?还是痴人说梦的笑话?是制造这些笑话的专家预言?还是相信这些专家预言的听众 

让听众在笑声中成为被批评者,在笑声中令被批评者反思,在接受批评中鼓掌,这便是吴建民讲话的魅力。

那么,吴建民为什么会这样讲话呢?

吴建民曾经这样总结道:法国人对中国了解不多,习惯用固定的模式来看中国,而要用法国人能接受、能听得懂的语言讲话,就要了解法国,了解法国人的思维习惯和理解方式,了解法国的历史和文化,这样才能用法国人听得懂的语言、思维的习惯和能够接受的方式接受而不是排斥,愉悦而不是反感。

不要怀疑吴建民讲话的魅力和影响力。二十年后,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到中国访问,就提到吴建民在法国的讲话和参加电视辩论节目留下的深刻印象。

吴建民的讲话,竟然让法国前总理记住了二十年,甚至让更多的法国人记下更长的时间,足见好的讲话让人刻骨铭心,而那些不实的所谓专家预言不攻自破。

在吴建民的思维和语言结构里,很多时候表现的是中国人的含蓄和绵里蔵针,在他的讲话中,很少有面对面的语言相撞,即使是面对喜欢采取凌厉攻势、咄咄逼人的西方记者,吴建民更多的是采取迂回化解的方式。

在西方记者的提问中,喜欢采取小题大做的提问方式,即小题目做大文章,这体现提问者的阅历、见识和水平,也容易激起与被提问者的思想交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吴建民担任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就经常遇到西方记者的小题大做

1994年,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访华,对中国人权提出了七条要求,遭到了中国政府的冷遇。在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西方记者提问:克里斯托弗访华,你们戒备森严,如临大敌,怕什么?是不是怕你们政权不稳?

给来访的政要人物布置保安措施,本是一项基本工作安排,但记者戴上有色眼镜后,变成了如临大敌,上升到政权不稳,小题目变成了大文章。

吴建民回答道:我作为外交部工作人员参加美国西雅图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谈,有一次进入电梯,恰巧一位领导人走过来,美国保安一巴掌把我推开。我虽然不高兴,但理解这是保安履行职责。

吴建民举例是证明采取安全措施保护外国领导人,各国做法都一样,美国也不例外。回答圆满,但此时吴建民思想潜能被激活,他直面记者隐含的挑衅:怕什么?中国政府有什么好怕的?综观世界,我还没有见过哪个国家,其经济在以两位数增长时,政府却垮台了。

事实胜于雄辩,这种回答堪称精妙。寥寥数语,用事实和数据不仅回答了戒备森严的小题目,也直面回击了隐含中国政府是不是怕垮台的大题目,而且,回击无懈可击。

在他回答后,当时CNN驻北京记者分社社长麦克·奇诺伊对他说:吴先生,你这句话我等了两年。没有一个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时候会倒台,这理由站得住。

千万不要就此以为外交部的记者招待会就一定是剑拔弩张,唇枪舌战,吴建民讲话具有强大说服力的法宝是谆谆善诱,并且把记者尖锐提问转换成一次讲道理明事理的恳谈会,足见吴建民的外交职业修养和讲话的语言功力。

曾经美国记者是这样提问:现在距离美国宣布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的日子不远了,中国打算采取什么措施满足美国的要求?

提问傲慢无礼,甚至有点刻意羞辱。

吴建民的回答是这样的:你这话典型地反映了你们美国人的性格,急得很!你急什么?你们美国人有美国人的性格,我们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性格。为什么要和你们一样?这个时限是你们美国人定的,不是我们中国人定的。美国有美国的想法,中国有中国的想法,我们谁也不要强加于人。本人去年参加江泽民主席和克林顿总统在西雅图的会晤,克林顿总统也说,我们中美双方谁也不要强加于人,这很好嘛!你们美国人走美国人的路,我们中国人走中国人的路。中国人走自己的路已经走了5000年了!

表面上看,吴建民的讲话有点像拉家常,娓娓道来,似乎与西方记者习惯火药般的问答方式不相吻合,但将表达的意思深入浅出,谆谆诱导,正是以理服人的典型语言和强大魅力,只要听者明白事理,就毫无反驳之理,因此,吴建民的讲话收获掌声就理所当然了。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听会讲话的人讲话,原因是任何一个善于讲话的人,他的讲话不仅内容打动人,而且语言的风趣幽默也必不可少,让听者在轻松欢愉中享受语言之美,吴建民的讲话也不例外。

200172日,吴建民作为上海申办世博会的前线总指挥,有一次精彩的主持活动,这也是一次相当有难度的讲话。

难度在于:吴建民作为中国政府申办方的主持人,面对来自世界88个国家和地区具有投票权的高级外交官,语言、经历、生活习俗都是不相同的,怎么让88个国家的代表听懂?同时,这是五个申办国的最后一次陈述,容不得丝毫差错,吴建民将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第一个主持亮相,时间是三分钟。怎么在短时间内让代表们决定投票支持中国的申办?而且,吴建民怎么介绍中国代表——国务委员吴仪,就是一道难于逾越的鸿沟。

国务委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职务,即使是中国人,也没有几个能说清楚职务的权限。在法语中,国务委员是审计院院长的意思,而英语也找不到对应的职务,那怎么传递中国政府对上海申办世博会的重视呢?申办国俄罗斯是总理带队,韩国是副总理带队,总不能到了中国,带队的是国务部长或者审计院院长吧!那显然让有投票权的代表觉得中国重视不够。

吴建民的开场白是这样的: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上海申办世博会,组成了由25位部长和上海市长在内的跨部级申办委员会,由吴仪国务委员来领导。国务委员是协助总理工作,管好几个部,实际上是一个超级部长

超级部长!言简意赅却又诙谐幽默,但笑声还未收住,吴建民话峰一转,在吴仪的性别上做文章:中国有句俗话,妇女能顶半边天。吴仪女士作为参加此次大会中国代表团的团长,既代表了中国的女公民,也代表了中国的男公民。因此,这就不是半边天了,而是整片天

台下笑声掌声更响了。妇女能顶半边天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征,又用上了西方人讲究的男女权利平等,恰到好处却意味深长,怪不得国际展览局新闻委员会主任,来自黎巴嫩的外交官胡拉维女士向吴建民祝贺道:吴先生,您可以到好莱坞当明星了。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丰富的知识贮备,深入的调查研究,时刻的不耻下问,大量的案前准备成就了吴建民讲话的灵光一闪,成就了吴建民语言的中国特色,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喜欢听吴建民的讲话就自然而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