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与艺的平衡 ——中国前驻贝宁、突尼斯大使李蓓芬谈公共外交与媒体沟通


  最近,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落实协调人会议在北京举行,中非双方携手合作、共同发展,为落实去年北京峰会绘制的中非关系新蓝图、构建新时期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凝聚了力量。在中国与非洲国家建交的60余年中,中国前驻贝宁、突尼斯特命全权大使李蓓芬见证了中国与非洲多国的交往与合作。同时,作为在新闻司工作多年的干将、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多年来李大使在公共外交这一我国目前的新兴领域也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入研究体会。吴建民公益基金会《大使面对面》第四期有幸对话这位行走非洲的女大使。



公共外交需要定力、自信和多措并举



        2012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这标志着公共外交已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作为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大使认为目前我国的公共外交工作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又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呢? 


      李大使表示,公共外交现在提升到国家战略地位高度,也是新时期外交开拓的重要方向。提出软实力概念的约瑟夫·奈认为,过去以传统势力主导的世界中,主要是经济、军事实力发挥作用,而在信息时代,最终要看谁的故事最让人信服。现在提倡讲好中国故事,也正是这个道理。

      李大使指出,最近几年,中国的公共外交大有起色,外国舆论对我们的关注度明显增加,媒体报道慢慢趋于信息平衡。其主要原因有:

      第一,最高领导人身体力行亲自做工作,在一些重大的国际场合用世界语言发出中国声音,占领道义制高点。习主席在很多场合生动地阐述了“和为贵”“和而不同”等理念,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发起了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一带一路”倡议,阐述了我们正确的义利观,提出了“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友好政策,以及“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这些理念在世界上引起了非常热烈的反响,不仅改善了我国形象,也提高了我国的亲和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第二,我们国家日益强大,各方面不断进步,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李大使讲道:“事实胜于雄辩,百闻不如一见,国家的强大是公共外交工作最重要的基石和出发点,这使我们在坚持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的基础上,更好地把真实的中国故事讲给大家听。

      第三,我国各级公共外交机构逐步健全,公共外交概念深入人心。党政各部门、各省市都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而且日趋成熟,积极引导舆论,及时解惑释疑。各机关团体也非常注重公共外交工作,展现国家形象,传达国家理念。

      第四,我国目前的外宣工作手段不断丰富,网络已经成为继传统媒体后最快捷、最有效、受众面最广的传播渠道。李大使提到,我们的驻外使馆的公共外交手段不断更新,如一些使馆与推特和国外公关公司合作,建立了“大使推特”,成为使馆做公共外交工作的一张新名片。不少使馆也开始建立脸书账号、微信公众号,与当地的专业机构合作进行大数据分析等等。这些都使工作事半功倍,也是这几年我们公共外交工作大有起色的原因之一。


      李大使也表示,我国的公共外交起步较晚,确实还有很多可以研究和不断努力推进的方面:

      第一,在政府指导下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政府层面要有总体设计,加强统筹、指导、协调和交流,综合运用各种公共外交资源,研究和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理论和话语体系。

      第二,进一步研究和深入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根据西方人的思维和接受信息的形式,更多地以小见大、润物细无声地讲好中国故事。李大使认为,《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切入点很好,抓住了西方人非常关注的两个问题:一是中国老百姓是如何生活的,二是中国的饮食文化。《舌尖》通过酿黄酒、土特产等内容,带出了风土人情和文化传承,更带出了老百姓其乐融融的生活风貌,对于表明中国社会是和谐的非常具有说服力。

      第三,更好地发挥民间力量,包括企业、留学生、华人华侨等,甚至以民间力量为主,减少外宣工作的官方政治色彩,消除外界的抵触情绪。

      第四,对于西方的负面报道,中国应该有更多的定力和自信,根据新闻时效性规律,用发布事件最新信息的方式去消除负面影响。李大使结合自身对新闻工作的研究和经验表示:“过去一出现负面新闻,我们的工作方式就是前去交涉。但其实新闻有个特点,事件最后发布的信息才是最有效、最有价值的。中国在走向大国的路上一定要克服和摆脱民族悲情,更有定力和自信地处理外界的负面报道。

      第五,重视做好外国常驻中国记者的工作。李大使表示,截至2019年5月,驻京外国机构已经有326家,记者539名,涉及46个国家, 这是获取涉华信息、制造世界对华舆论的主力军。李大使强调,我们要主动引导、加强沟通、积极回应他们的采访要求,寓宣传于提供服务当中。当年李大使在新闻司工作期间,在国家决定宣布法轮功为邪教的前一刻,外交部把驻华记者召集起来透露了这一讯息。由于新闻时效性很强,在场驻华记者为了抢消息,听到后第一时间就用“邪教”一词发布定调了这条新闻,对于传达中国立场无形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李大使多年来一直重视做驻华记者工作,她认为记者的力量不可小觑,我们并不是要立刻改变其观点立场,而是讲清楚基本事实,使记者们感到接受的不是中方的观点,而是事实,从而使他们在落笔时多掂量一下,注意信息平衡,多报道客观事实。李大使表示,现在一些人对于接待记者还有畏惧和顾虑,但我们很有必要通过沟通改变驻华记者的一些误解,逐步改善和营造对我有利的世界舆论环境。



与外媒的精彩交锋  

       李大使在吴建民大使主编的《交流学十四讲》中主讲《与外国媒体进行交流》一讲,例子精彩,内容翔实有说服力。 那么李大使在与外国媒体沟通中最艰难的一次经历是怎样的,她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李大使认为,和媒体、记者打交道要重视做好调查,了解对方特点以及对于所谈问题的认知程度,做到心中有数,以理服人。早年在新闻司工作期间,年轻的李蓓芬长期和外国舆论以及驻华记者打交道。在90年代,李蓓芬碰到过一个棘手案子。当时法国驻京记者拍摄了名为《今日中国》的纪录片,收集了相当多负面信息,比如王府井的乞丐、破烂不堪的胡同等等。李蓓芬被派去与对方进行交涉,记者表示纪录片内容绝对非杜撰,并说明了具体拍摄时间和地点。面对这种情况,李蓓芬指出,这些镜头可能是真实的,但却是不公正的,这不是中国的全面情况,以偏概全会误导法国受众。记者表示,新闻就是要批评、揭露。李蓓芬说:“我也可以去巴黎,收集一堆有关妓女、狗粪、桥洞底下的乞丐的素材。然后做一个名为《今日巴黎》的片子,引导我的读者去看,你们觉得我公正吗?虽然这些现象都存在,但巴黎总体上还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目前多数中国人没有去过法国,缺乏评判这条新闻的基础认知,就会很容易相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为你不公正,至少信息不平衡,你就存在误导公众的问题。另外我也要指出,你们也违背了驻外记者的宗旨,因为让本国人民了解你所在的国家、寻找合作机会是你们一个很重要的使命。”讲这些内容不在于疾言厉色,而是以理服人,希望外国记者以后能够全面的报道。李蓓芬讲完后,外国记者不做声了,只是提出以后希望多一些采访机会。 面对这样一个棘手情况,李蓓芬抓住外国记者的特点,正确施力,圆满完成了交涉任务。


       李大使还提到另一段精彩的经历。2008年7月,李大使到突尼斯履新。一个月后恰逢北京奥运会开幕,李大使想借此机会做突尼斯上层的工作,扩大我国的上层朋友,遂决定在官邸邀请外国使团共同观看奥运会开幕式实况直播。然而在临近开幕式不到一个礼拜时,原定中央四套要给使馆的片子突然不发了,但是给客人的请柬已经寄出。这时候有两种选择,一是由于技术原因取消邀请并致歉;另一种是坚持抓住这一对外交流的大好机会。当时使馆没有合适片源,在巴黎还发生了中国奥运火炬被抢事件,很多同志不同意继续原定活动,担心犯政治错误。要不要抓住这样一个机会?李大使先让馆员去调查,看突尼斯国内有没有其他播放频道,比如半岛电视台等。结果并没有,可以使用的片源只有法国电视台一台和二台的直播,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大。李大使考虑后认为,还是可以使用法国电视二台的直播。为什么呢?因为李大使长期和法国打交道,也曾在法国做过访问学者,还到电视二台专门蹲点做过深入调查,心中有数。她认为法国电视二台作为国家电视台,非常珍惜自己的声誉,在奥运会这样举世瞩目的大事上,不会走得太远。在有把握的判断后,李大使说服了其他同事,不放弃这样一个做公共外交和交朋友的机会。当天活动开始前,李大使也向来宾“下了点毛毛雨”,强调中国是为全世界人民举办一次体育盛会,如果片子中出现不符合奥林匹克精神的话语,希望不要影响大家收看的情绪。结果,整个过程不出所料,法国电视二台的奥运直播无论从视角还是解说词都非常好,没有任何对中国不利的内容。在活动结束后的酒会上,大家对这个美轮美奂的开幕式赞叹不已。更让李大使没想到的是,一些突尼斯朋友把她拉到一边说:“您今天敢于使用法国电视二台的直播,让我感到中国外交更加自信、大度、开放了。”说到这里,李大使露出笑容,表示这样的结论是别人通过我们的行动看到的,是讲多少遍宣传都得不到的效果,既出乎意料,也让她由衷地感到高兴。


       从李大使身上,我们也许可以发现,公共外交与媒体沟通,是技术也是艺术,是术与艺的平衡。一方面需要尊重科学规律,适应现实需要,丰富工作手段;另一方面也要重视语言与行为艺术的运用,重视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相结合,用智慧和勇气取得最理想的结果。


合照压缩版.jpeg

采访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