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大数据时代,开拓合作新天地——“大数据时代的国家形象塑造报告座谈会”侧记


冬天的北京,寒气袭人,却丝毫阻挡不住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二层8号多功能厅热烈的讨论和浓浓的暖意。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它将为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将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2019年12月12日下午14点30分,由吴建民公益基金会与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大数据时代的国家形象塑造”报告座谈会举行,来自国内外的100多位大数据应用与国家形象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科学家和外交官汇聚一堂,分享大数据在国家形象传播领域应用与实践的最新发展趋势和成果、尤其是大数据技术为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带来的变革和契机。



一 、起点

这是国内首次以科学家和外交官对话形式举办的“大数据时代的国家形象塑造”为主题的报告座谈会,联合举办方高度重视,派出了高规格阵容: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组织的科学家来自国内甚至世界性某一行业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物,吴建民公益基金会组织的外交官来自前驻英国、德国等世界各地的大使,这种跨学科的资源整合,堪称豪华版的思想碰撞。

报告座谈会由吴建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冯炜主持。

吴建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吴建胜认为,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科学手段进行国家形象的研究,是一个独具慧眼的创新,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汇融合的一个有益探索和尝试。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会长钟耳顺则表示,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也是传播与人们接受信息的综合反映。如何从科学技术角度塑造国家形象,如何使科学技术为传播赋予新的价值,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题目,也是一项有意义的研究。

二 、引导

随后,两位国内德高望重的前辈高屋建瓴的现场讲话,把听众引入了深刻的思考。

蒋正华,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这位从事系统工程和控制论研究,中国技术人口学科带头人之一,当选为“国际杰出人物”的科学家从宏观角度指出:世界上的事物,大体可以分成可以定量跟只能定性的两种事物。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问题逐渐交叉得越来越多。国家形象塑造,这是属于政治领域的问题,但是现在跟大数据挂到一起,这是科学领域上极端的两个方面。

怎么认识这种现象?蒋副委员长表示,很多问题可以用数学精确,但决策性的问题,特别是最高层的决策,往往数字不能描写。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讲当今是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含义就非常丰富,牵扯到对于很多问题既有危又有机,如何准确地把握这些因素,使中国不断走到世界之林的前列,这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蒋副委员长指出,从系统工程来讲,把定量和定性结合起来,采取加权的办法,综合成一个指数,这是最根本的方法。现在很多国际性指数都给外国人控制了,比如各个国家经济力量的评估,潜力评估等等,都是外国在控制。随着中国的全面发展,应该在世界事务上讲出中国的最强音,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中国提出大数据来引导。

赵启正,这个有“中国第一新闻官”美誉的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吴建民公益基金会名誉会长则从大外宣角度提供了大战略方向的指引,迅速吸引了在座的听众。

外媒的涉华报道,我们怎么用大数据分析?赵启正主任指出,正面宣传为主。是不是负面宣传为辅?从前是这样的,这样就有些问题,如果简单分析外国媒体非黑即白、非白即黑是简单化了,有亦白亦黑、灰色区的问题。他举出了几个大家熟悉的案例,菲律宾挑起的南海裁判案,对中国的伤害程度有多大?SARS西方舆论对中国的影响有多深?如果有大数据,我们怎么评论它的伤害力和真实性?他特别提到了华为手机不是今天爆发的。2012年8月4日西方杂志的标题就把华为称作“安全的威胁:中国在新秩序、新世界的打手”。这显然是诬陷。如果我们那时就警惕重视,防止泛滥发酵,也许我们现在就不会让任正非一个人孤独地应对。大数据能够提起我们的警惕和注意,这就是我们对大数据的期望。

赵启正主任一如既往地发挥了他擅长语言表达的优势。他说:定义大数据时代的国家形象,一定需要外交部、宣传部门的高手跟科学家充分交流。你不讲真故事,别人就会讲假故事,你再讲真故事,往往跑不过假故事,因为听故事的人已经先入为主。习近平总书记倡导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今天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构建外交界、新闻界、科技界的战略沟通。



三、专业

按照报告座谈会议题设置,两位学者作专题报告,让来宾进入专业思维之中。

海国图智研究院院长、暨南大学教授陈定定作《人工智能与国际关系的大变局》专题报告。他的报告主题是人工智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发展,影响国际关系,进一步影响外交工作等国家形象方面的议题。他的报告从科技与国际关系的共存关系、人工智能时代的国家实力与国家间竞争、现有的国际秩序关系、中美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竞争态势、人工智能对外交工作的运用和研究等五个方面,描绘了一幅人工智能对国际关系带来的新挑战的全景图。

在陈定定教授的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可能加剧国际关系中权力极端化的现象,对信息方面的影响可能就更大。他举出了2016年美国大选,包括美国总统特朗普经常提到所谓的假新闻、深度伪造,都是非常新的媒体传播,而且传播速度很快,一旦假故事、假新闻出来,再去更正它已经落后了。当今的传播属于一天之内可以把全球的注意力占据,晚了一天,可能再纠正都比不上原来假新闻的速度。人工智能时代,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实施的影响力特别是传播和渠道成本很低,渗透率很高,破坏力很大,这是比较新的值得注重的趋势。 

陈定定教授的报告指出了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使机器赋予智能,而大数据的要义则是强调相关性,通过大量、动态、多样、低密度数据刻划事件的相关性,即“要相关,不要因果”。这种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国际关系研究,可以说是一个有益的新尝试。

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剑波作《基于媒体大数据的国际关系与国际形象指数的构建》专题报告。他的报告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中美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偏向性对比分析;国际关系和国际形象指数的构建;基于分形理论的双边关系动力学(合作加强或脱钩、冲突加剧)的刻画;关于用媒体提升国际形象的建议。报告介绍了如何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合,利用GDELT新闻数据库等为国际形象研究提供定量分析工具并构造科学的指数体系。

这位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和多尺度分析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 在他的报告中,针对有些专家询问国际关系能不能预测,他个人持否定态度。高剑波教授举例说,比如美国已经作了派兵攻打伊朗,特朗普总统却临战撤销命令,而且很突然宣布从叙利亚撤兵,这几乎没法预测。原因是美国国内政治是一团乱麻,这不是预测本身的问题。强调任何跟政治有关的惯性,很多时候就只有一个结果,因为惯性太强了,止不住了,惯性非常强的时候预测非常好做,真正的有价值是预测分岔点,预测准了以后,在那个时候使用恰当力量,使事件朝我们希望的方向走,这才是最要紧的。

两位学者的专题报告由浅入深,从理论指导到实践运作,图文并茂,数据详细充实,让在座的来宾看得眼花缭乱,听得津津有味。
                   
四、深入

座谈会进入点评环节,而此时主持人冯炜秘书长充分发挥了掌控会场气氛的优势。他说:今天是理科生和文科生的一次对话,不知道刚才各位听完两位学者的报告以后,感受如何?我划一下重点,我们今天基本的目标就是尝试把定性和定量尽可能结合,为国际关系、国际形象塑造提供一个定量分析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的会比较像一个新产品论证会,新产品的生产者是科学家,实际上真正使用者或者主要使用者是外交、外宣、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等以及媒体。对任何一个新产品来讲,用户体验第一。用户体验决定真正的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如果用户觉得不懂、不好用,学术的价值就要打个大问号,所以今天是专业团队寻求用户体验的过程。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议题,引导下一步的讨论,冯炜秘书长请了两位专家,分别代表理、文科两界,对两位学者的专题报告点评。

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会长、中科院研究生院原党委书记颜基义,这位国内知名数学家以“理工男”的视角点评高剑波教授的报告。他说:高剑波教授报告论述的媒体大数据的国际关系与国际形象指数的构建,其价值和意义在哪里?这套办法从本质上来说就可以给世界用,给各个国家建立特殊的账本,账本项目定一些特殊的指标,我们叫特征因素或者叫特征变量。账本的价值是拿起来看时账户很清楚,跟搞工商监察一样,知道企业的运转。而账本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静态说明问题,动态说明变化。不过,账本用来预测当面对一个复杂系统,预测是非常难,因为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就是即使把每个细节搞得都很清楚,却不知道哪一天会突然涌现出一个什么东西来把一起搅浑。

外交学院副院长王帆,这个曾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任职的外交官,如今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评点时非常同意陈定定老师提出的人工智在国际关系的大变局的定位。他从未来的国际关系中产生新的联想,就是人工智能的出现,会不会又使得战争得以发生?这种大胆的奇想和预测,震惊了在座的来宾。

王帆副院长论据是,核时代大国之间的战争基本上不可能发生,原因是什么?因为核恐怖平衡,导致战争观的改变,以前有赢家现在没有赢家,使第三次世界大战无限期延期。如果各国驱动人工智能战士较量,传统的生命形态就不是战争主体了,战争发生的概率就有可能增加,当然这种战争和传统战争可能是不一样的,大国之间的战争可能又出现,包括在无形战场的战争形态也有可能更加呈现出来,比如现在预期有可能出现的大国之间的金融战,包括金融战所带来的结算系统、数字货币的作用的上升,都可能和金融有关。 

他表示,充分关注陈定定报告中对AI技术使战略欺诈性更强,可以制造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诱导。大数据最重要的是可能误导或者引导人们的判断,当时特朗普和希拉里竞选美国总统的时候,多数国际关系专家基本认定希拉里能够当选,陈定定在文科生里唯一一个用数据判断出特朗普会当选,可见大数据的作用有多大。

他提到了大数据对“一带一路”的作用。中国企业的投资非常巨大,甚至企业的身家性命都放进去了,但是这个国家的安全究竟怎么样,这时就需要各种各样的大数据提供投资安全指数来指导,使得“一带一路”的推进能够更加有效,更能够产生实际意义。

五、讨论

领导的引导发言、学者的专题报告和专家的针砭时弊评点获得了来宾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在嘉宾讨论环节,吴建民公益基金会高级顾问、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王荣华率先发言,他从大数据国家形象的塑造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定性和定量。以中医和西医为例,中医是定性,看气色;西医讲定量,查完指标开药,定性重在讲根本、讲规律、讲整体,比较彻底。定量讲关联、讲状态、讲趋势,也比较重视细节,定性如果缺少量的分析,也是不容易使人信服。定量不容易从现象到本质,主观和客观、细节与趋势的把握,然而,他做中国智库的评价,也深陷其中。决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自身活跃程度五个指标,细分了很多,他填了一个小时,都糊涂了。这种采样和变量,最后拿出来的到底有多大说服力? 

胡正跃,这个长期驻扎国外的大使,如今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饱含感情发言认为座谈会收获很大,核心要义赵启正主任已经点出来,外交、新闻、科学家强强联手,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发展,怎么把塑造国家形象这么一件大事做好,这个事情太重要了。他特别提到了大数据对公共外交的益处体现在服务于外交调研;服务于外交工作对世界大趋势的判断;服务于国家形象的塑造;服务于外交政策的制定等方面。他对会议的举办方表示感谢,认为做了一件大好事。

为什么中国的外宣被接受程度比较差,朱英璜分析一是美国和西方媒体国际化经营很多年,世界舆论场上西方人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这种西强我弱的局面一时不可能改变;二是我们的对外传播能力建设远远不够,虽然国家投入很多,软件跟不上硬件,主要是观念上受传统外宣思想束缚太多,赵启正主任一直想办法改变这个状况。我们的对外报道一直不接地气,是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还常常后发制人,实际效果常常不佳。他举例最近我们两部新疆反恐纪录片,都拍得很好,但西方媒体集体沉默,既不报道也不播放。我们说这是西方媒体的无知、偏见、别有用心,是故意的,目的就是不想接受中国的观点。反过来,去年我到新疆去,看了展览以后很震撼,暴力是非常残暴的,可我们当时在世界上没有广为传播,也可能是因为家丑,也可能是觉得比较血腥。如果说世界上都知道新疆发生了这么恐怖的事情,中国现在采取的措施有什么不合理的?当时我们没说。现在我们说了,西方人认为这还是新闻吗?

朱英璜总编辑的话语醍醐灌顶,振聋发聩,令人深思。

人民网数据建模专家、舆情分析师李伟从专业的角度,提出了意见:指数构建涉及原始采集、权重的赋予,高剑波教授的指数采集,可得性上非常好,但是我们想做另外一个数据采集的话,这些指标的无偏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是不是能比较好地解决一下,选择美国的媒体,大家都比较认同。我们国家的有央媒的,有地方媒体的,现在有公信力和影响比较大的,新京报和南方系,这两个好像没有看到,因此,是不是这些也可以加进去。他特别强调了核心目的是为了有效传播我们的声音,对于一些突发事件的预测,他希望会后讨教沟通。 

面对科学家和外交官对外交领域大数据的殷切期望,徐猛,沃民高新科技(北京)联合创始人、首席风控官作出了职业回应,他认为大数据能对外交工作有计算人心、真实,人数众多的优势,可以助力外交官了解所在国的民情民意,可以追踪信息传播路径。如何传播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重要的是在互联网上要找到传播源和传播节点, 在互联网上,一个部长说话的声音可能不如一个快递小哥的声音大,大数据可以找到互联网上的结构。他分析中国负面事件,举例华为员工所谓30万元勒索事件,用大数据分析,就发现在一分钟之内,几乎美国很多大的社交帐号同时在发,由此推定不是个人有本事能够做得到的,应该是有境外的组织帮他做,或者碰巧帮他做。

这背后的操纵者会是谁呢?不言而喻。


 六、总结

吴建民公益基金会高级顾问、中国外文局原局长周明伟代表公共外交界发言,他高度评价选择大数据时代的国家形象塑造作为今年年会的主题,不仅是基金会这几年来活动的重要突破性的创新,也是一个具有紧迫性、复杂性的重要话题,它的意义不仅是国家形象这个议题本身的重要性,还在于它首创性地将科学和外交能够如此探索性地放在一起,完全契合十九大总书记提出的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完整地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周明伟局长从中国百年不遇大变局带来的挑战;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基本特征叫由大到强的比较参数;构建中国新的国际形象的认知维度、收集数据等方面进行了概括性总结,由此建议:一是加强国际化参数,特别是在研究中美关系过程中,如果不把握美国国内政治变化和基本参照数的变化,我们很难把握中美关系;二是丰富我们的维度。这点必须感谢特朗普,因为特朗普挑起贸易战,引发了整个中美关系的变化,大大丰富了我们对老大、老二的认知维度,不再停留在过去对老大、老二的很多参数的基本静止或者主要静止在GDP总量,因此,中国构建中国国际形象的维度要有我们自己主导的地方,人云亦云的东西、不看都懂的东西可能不必要做;三是对小数据的认知,大数据当然重要,但是影响世界趋势的,有些不完全是大数据决定。两次世界大战,陈水扁上台,一粒子弹的偶发事件,这些偶发情况的预测大概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判断;四是构成中国国家形象的元素,几十万亿的中国产品,遍布世界每个角落,每年有1.5亿左右的中国人在世界上留学、出访、旅游、务工等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呈现中国人形象流动的物体,讲十个故事抵不上一个行动发挥的作用,因此着眼于如何提高中国人的素质,提高中国制造的产品,是构建中国形象不能回避的大数据。

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会长会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马俊如代表科学界做总结发言,他高兴地表示本次会议参与者平等地贡献智慧,发言者也不说废话,直奔主题,有不同意见可以讨论,民主气氛浓厚。

他对高剑波教授的报告感觉太深奥,很多数据好像社会数据,不像搞科学的数据那么容易理解,有些东西也很疑惑。疑惑在什么地方呢?比如最近发生的新疆事件,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在会上向到会所有媒体人问你们看过中国的关于新疆的新闻纪录片吗?对新疆的事情,新疆一年有一亿多人去访问、旅游,这样一个生态环境,你了解吗?几乎没有人回答。你们用的是美国数据库里的数据提取来做分析的,那个数据提取的数据是对的,但是数据客观性到底有多少正确性,是不是值得研究?因为数据反映的真实性到底怎么样,他谦虚地表示自己说得不一定对,因为不太懂,只是求教。 

对陈定定教授的报告,他认为从科技界来讲,现在炒作太多,技术专家主要是创新看到了人工智能现在的阶段有新的切入点,能够创造财富,能够影响未来的发展。他很赞成报告应用前提是人工智能应用于社会大变局的分析,对人的威胁谈得比较多,对人带来的好处没有强调,而好的方面影响,是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是带来幸福和人类发展进步的。

他提到中国13亿人口,提醒在座来宾如果三十年前看中国是没希望的,人口多,负担重,威胁世界的粮食安全,这些是那时候时髦的理论,但是谁也没想到,改革开放使中国变成世界经济老二,过去西方认为中国粮食维持不了13-亿人口,将会引发战争,现在世界要卖粮食给中国,中国还可以挑选,还作为中美贸易的武器,这样的变革是我们想不到的。他表示相信,世界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相信大变局的因素也能考虑到这个方面。

七、尾声  

夜幕来临,华灯初照,一场思想交锋、观点碰撞、成果丰硕的思想盛会即将结束,参加会议的来宾意犹未尽地交谈着。大家一致认为;大数据是具有直观感受力与说服力的传播媒介,是中国话语权强有力的表达形式。展望未来,我们以坚实深远的文化底蕴,面向时代、放眼全球,助力国家形象的大数据表达,以大数据方法活化中国传统,以大数据产品承载中国精神,以大数据语言述说中国故事,以大数据文化彰显中国风度,可以更好地展现一个包容大气、活力喷涌的大国画卷,更好地展现和蔼可亲的中国人生活方式,打造中国人的精神图谱,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人类的最终大数据做出贡献。


(吴建民公益基金会特约研究员陈昌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