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沂:“走进联合国”国际青年访问计划特别征文

WechatIMG2186.jpeg


李昕沂


北京外国语大学 外交学(英语)专业在读


2019北京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杰出代表、吴建民大使奖获得者



多边外交与青年参与


在国际无政府状态前提下,随着各国互动交流的不断深入,一国或少数几国无法独自解决的问题开始出现,并呈现迅速增多的态势。这类问题可以简单界定为“国际事务”。为处理国际事务,国际社会积极构建以多边协商形式解决问题的平台,其中,被普遍接受、涵盖面最广、作用最为突出的无疑就是联合国。


一、联合国与国际事务

根据联合国宪章,联合国的宗旨可以被概括为:作为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家间在各领域的合作,实现社会进步及全人类的福祉。具体来说,为最终能实现以上目标,联合国的成员国们把工作落实到了以下层面: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保护人权,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护国际法。

将联合国的工作内容进行抽象、整合,就能在结构层面提炼出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其一,联合国能为国际事务的解决提供平台。在联合国这一常设性的国家间政府组织建立以前,国家间的谈判常只涉及两方或数方,不仅难以顾全绝大多数国家的意愿,还常有直接将大国意愿施加在他国之上的情形发生。联合国虽然仍存在大国更擅长发生、更容易被听见的情况,但这从根本上讲并不源于联合国架构的缺陷,而更像大国们在外交谈判上历史悠久的优势使然。联合国本身秉持的是平等原则,这在《联合国宪章》第一章第二条第一款“本组织系基于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得以体现。平等带来对话的可能,虽然缺陷仍不可避免,但不可否认,联合国为国际事务的和平解决提供了良好平台,并仍朝着不断完善的方向努力着。

其二,联合国能为国际事务的解决设定规则框架。一方面,联合国的每个委员会在议事过程中有不同的规则,并且表决程序与决议效力也有不同规定。安全理事会在表决实质性事项须遵循大国一致原则,其关于维持和平与安全的执行性决议有约束力,但关于和平解决争端的决议只是建议性的。这些规定既保证了各板块运转的清晰、客观、高效,也确保了各成员国在不同领域事务中的公平参与。另一方面,很多重要的国际法规则都是在联合国的框架内制定的。除了本身确定了很多国际法原则的《联合国宪章》外,联合国还在三次海洋法会议后形成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内水、领海、临接海域、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公海等重要的海洋法概念做出了界定。

其三,联合国能为国际事务走向指明方向。联合国的性质不是世界政府,但称得上是国际事务解决方向的指路人。《联合国宪章》中确定的宗旨和原则不仅直接影响了联合国框架内的事务,也悄然渗透到地区合作、双边合作中,比如地区合作组织也更加重视成员国的平等性。从千年发展目标到可持续发展目标,联合国总结出的这些最为急迫的人类生存议题,更为人类活动指明了奋斗方向。


二、吴建民大使与多边外交

      吴建民大使对中国外交事业的贡献是巨大而全面的。这贡献并不局限在联合国内,还有以对时代潮流的准确把控为前提的适用于中国外交方方面面的理论观点。

1971年,吴建民大使作为重返联合国中国代表团的工作人员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此后以首批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人员的身份在联合国工作了10年。作为中国在联合国工作的开拓者之一,他的工作无疑难度重重。去图书馆读书,去休息厅听人谈话,在会议结束后揣摩代表发言稿,终于“自己心里慢慢有了底气,业务逐渐精进”。在不断摸索中,吴大使还找到了“场外外交”这一在联合国平台内极其高效的外交方法。

吴建民大使的外交理念是系统化的。他明确指明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而在此背景下,对抗与冲突、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大国主义与霸权主义等都将因逆流而被淘汰,故而他提倡柔性外交、和平外交、公共外交,而不欣赏鼓动民族情绪以使国民滋生应“强硬对外”想法的行为。柔性外交、和平外交、公共外交,虽强调不同方面,但彼此交叉,很难分开论述。总的来说,吴大使的主张就是中国应在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各多边外交平台中加强合作、避免对抗,通过经济互动、民间交流化解可能的矛盾,保证解决路径最终是和平的。时代潮流正是和平,这毋庸置疑,因而吴大使的主张是贴合时代的,是适用于当下的。

有反对者因吴大使强调和平而称他“鸽派”,但在我看来,不同外交官之所以有不同风格,是因为他们身处国家庞大外交体系的不同部分,所见所思各有侧重,草率将他们划分到“鹰派”或“鸽派”中的做法其实是不科学。我更赞同韩方明先生的说法:“吴建民先生如飞来飞去的大雁,他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入了国际外交事业,对青年后辈的谆谆教诲,对国家发展的真诚思考里”。


三、中国与多边外交

处理国际事务的主流方式在改变,多边外交于是日益重要。中国的综合国力在增强,中国以正确的姿态投身于多边外交也就日益重要了。

首先,中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多边外交中。确如吴大使曾言,“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国际事务的解决离不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参与,而中国也需要通过不断在国际社会发声以确保自身利益。从主办外交到主场外交,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创设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可以看出,中国正积极参与甚至发起多边外交,这些行动逐渐淡化了中国从前被动参与多边外交的形象,好的提议提升了国家魅力,为中国吸引着更多的伙伴。

中国还应积极参与国际规范的制定,并提升解读规则、服务自身的能力。这是一个比较紧迫的问题,在制定和解读国际规则能力上的欠缺,直接将中国从多边外交平台上拉低了一级,在与拥有丰富的国际规则制定、解读经验的发达国家互动时,中国极易处在被动位置上,这一先天的差距很可能造成不利于我们的局面。以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参与为例,正是因为中国缺席了最开始规则的制定,后来又缺少解读并运用这些规则的能力,中国被起诉案件数量远远超出了中国起诉别国的案件数量,而被起诉时也往往是起诉方胜,这便造成了可见的金钱损失,和无形的名誉损失。

广交伙伴、加强合作,这无疑是多变领域的黄金原则。诚然,零和博弈不是唯一出路,合作共赢是更好的结果。在中国国民为外交官们偶尔的强硬言论喝彩时,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中国外交也确实更有底气了——对方若愿意合作,我们欢迎;对方若不愿合作,我们也不需要放低身段。正如中美贸易摩擦中,中方对合作永远持开放态度,但美方要“打”,那中方奉陪。这与吴建民大使提倡的和平外交其实并不矛盾,和平外交应以合作具有可能性为前提,这是不言而喻的。总之,在尽可能避免对抗的同时做到不卑不亢,这是中国在多边外交领域需要朝之努力的。


四、联合国与青年参与

当联合国向世界各地青年人敞开怀抱时,我们感受到了以联合国为主要平台的多边外交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重要。当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们关注联合国,并以多种形式参与联合国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中国多边外交的美好未来。

青年人投身到多边外交领域的学习中,这对中国的外交事业来说,意义非凡。其一,青年人是未来的外交官,积极的学习与参与能锻炼出他们的外交能力,这边为未来的中国外交种下了充满希望的种子。其二,青年人在参与多边外交活动的同时,可以发挥把中国故事将给世界听的作用,这有利于外界理解中国,进而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其三,青年们在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问题,且这些问题常常是新颖而犀利的,问题提给学界,便悄然激发了学界完善多边外交领域研究的动力。

渴望能加入此次“走进联合国”国际青年交流项目,于我,目的并不复杂——学习。外交学专业的学生、模拟联合国活动爱好者,这两个身份使我对“到联合国看一看”憧憬不已。有幸曾跟一位大使交谈,我向他讲自己理论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他说:“最后的实践与当初的理论学习大有不同”,这句话或许本是用来宽慰在外交理论中挣扎的我,但却突然让我意识到,外交,绝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纸上谈兵。课堂与书本停留于理论,我于是在模拟联合国会议中寻找实践机会,确实受益颇丰,但“模拟”终究只是“模拟”。

如果确有幸能前往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我会很珍惜这一到联合国一线学习的机会。我将提前积极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再带着这些知识亲身体验。我还会提前构思想了解的问题,积极与联合国的工作人员交流互动,及时记录以便后续整理思考。通过比较理论与实践,相信在未来,我定会对外交官这一身份有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