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保护创新,永远在路上——董一诺“走进联合国”交流侧记

微信图片_20210724215815.jpg


知识产权,是一个自古以来,世界范围所令人关注的核心话题。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西周厉王时代的萌芽,即“欲谋专利之事”。《国语》有“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的记载。而到现在,专利也是广受人们关注的话题。或涉及个人学术成果之保护,但如果涉及学术科研的创新,则又涉及许多争端。今日,有幸走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该组织驻华办事处的刘华主任亲自与我们座谈,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是什么、能做什么,其如何看待中国的创新创造与事业发展,与其中国办事处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三个方面展开了讲述。

我的父亲也是一名科研人员,曾看到他筹备“专利代理人”的考试。初闻此考试,我很好奇,也很不解——为什么理工科出身的他要去考这样的一个法学考试?后来,经过法学专业的朋友科普,我才知道这个考试本身便是倾向于让科研人员们去考的,因为他们是一线研究人员,如果能考下专利代理人证书,无论是为自己的科研创新申请专利,还是更好的保护自己已有的专利都裨益无穷。当时,这件事也加深了我对于专利重要性的认知。而今天,听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刘华主任的讲述,了解了该组织致力于整合资源,汇聚专家,为专利申请者提供“一键式”申请的服务,并依据未来市场目标,确立其经济效益和有效性。专利申请手续繁杂、耗时耗力,而此服务大大减少了专利申请者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能更专注地投身于自己的事业,可谓意义重大。

此外,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还对研发中的产品有保护措施——许多科研人员呕心沥血的产品就是因为在未完成设计时遭人剽窃,但又没有相关专利可以追责,最终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这把名为“时光戳”的钥匙很好地保护了在研发过程中的产品。

随着刘华主任的深入讲述,我不禁感叹,我们国家在工业基础起步时期,受之前的战乱与封建制度的影响,并没有打下很好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了一代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我们在各领域有所突破,有所作为,现在更是在许多方面,如航天、信号通讯技术等领域领先于世界。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境外部分技术发达国家对我们的敌视以及其本身技术产业的合作,我们很多领域发展受限,关键技术无法突破。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这些,应该有信心、潜心做下去。前有核技术的突破,打破大国核垄断,而今我们也应在光刻机等高精尖产业技术领域再创辉煌。作为中国青年学生,我们应当在自己的学术领域潜心研究,创新,甚至是专利,其实离我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我们应尊重学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祖国学术领域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正如今日刘华主任说的一样:“没有一份工作能让人无怨无悔地奉献一生的智慧与才华,除了为了自己的国家。”

人可以老而益壮,也可以未老先衰,关键不在岁数,而在于创造力的大小。创新与保护创新,永远在路上。爷爷辈的人们完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站起来“的任务,父母辈的人们让中国“富起来”,而今,“强起来”则需要我们青年人走上历史舞台,共同肩负责任。



微信图片_20210724215820.jpg